社勒村
 六盘水市 六枝特区 箐口乡
签到 同城村 大喇叭 村站长
简介:编辑

社勒村位于六枝特区箐口乡的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是箐口乡7个行政村之一,从特区县城出发,先驱车34公里到箐口乡政府所在地箐口,然后再换车往东南方向驱车13公里,需40分钟便可到达。 东与居都仡佬族村遥遥相望,南连麻翁村,西与坝子接壤,北靠过瓦村。 地理位置为:东经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全村气候湿润多雨,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降雨量1482.3㎜。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118.7m。全村最高海拔1561米,13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全年无霜期290天,最热7月,平均气温21.3℃;最冷1月,平均气温4.2℃。是六枝特区的高寒山区。全村辖、丫口、苗寨、大田、社勒四个自然村寨,共10个村民小组。全村279户,1291人,其中非农户口13人,少数民族982人,占76.06%。土地面积5.1平方千米,耕地总面积3477.1亩,其中退耕还林地1477.1亩,耕地1800亩,人均占有1.39亩,有荒山、草山资源,有利于林业和畜牧业发展。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89元。    

    作为箐口彝族仡佬族布依族乡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寨。其民族构成为彝族、苗族和汉族,且三族相互杂居。这样的一种生境状况,使得这里的彝族的文化较于其他地区彝族支系不一样,反映在节日、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生育、祭祀信仰、符号观念、行为心理、族群族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或由于社会历史,或由于经济状况,或由于生态环境,或者民族习惯等原因,从而塑造了独具特色的社勒彝族边缘文化特点。此外,社勒村所辖属的箐口彝族仡佬族布依族乡,正好处于氐羌民族向西南地区迈进的边缘地区,也是历史上苗瑶族群、氐羌族群、百濮族群、汉族群等五大族群相互交融的汇点。因此,这种多民族杂居相处的社会现实,促使我们在文化的认同和相互利用中,同样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这里的汉、仡佬、彝、苗、布依等民族,由于历史相互交错杂居,故而在我们的许多文化里,能折射出许多外来民族的影子。




   发展口号:改善居住环境,做好民生工程。我村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洋芋等。现有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8.5%。有村卫生室1所,医务人员1人,1个优秀的文体团队,团员18人,是全村所有文体活动的组织者。

1、族称与族源

我们这支彝族支系自称“那斯瀑”(音译),汉族称我们则为“沙瀑”(音译)。但具体的族源又因不同的宗支、家族而异。比如我们村的陈氏,有的说彝族是从一个叫“伊纳”(彝语音译,古地名,不详)的地方迁过来的;有的说是从江西迁来的,到现在已有300多年了;而其他的姓氏家族有的则说从郎岱迁来的;也有的说来自水城一带。他们来社勒村时,时间不同,陈氏来的比较早,其他姓来得则相对晚一些。我们村原本是个苗族村寨,后来这几个姓氏的彝族进入后,他们就逃走了。 至于“伊纳”来说,由于时间久远,“伊纳”具体位于今天的何处,老人们的回忆已经不清楚了。江西来说,亦非偶然。据史籍记载,明代初年,朝廷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曾经实行大规模的移民,把人多地少的江西吉安一带的汉人迁移到湖南开垦新区,于是出现了“江西填湖南,湖南填贵州”的现象。那这些汉人到底与这里的彝族人有什么联系,有待进一步的考证;而郎岱、水城来说,由于户数很少,并且从迁来之时到现在不过3、4辈人,应该有据可循,但却不是这个彝族的大部分。

2、传统节日




    所谓传统节日,指的是在特定时节、特点地点、由特定人物参加的具有规范、公开的特定习俗。它固定(时间、参与人、地点)地与时序相结合,是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通过外在的表象表现独特人群、独特的地点及重复的活动。 它是少数民族一种社会活动现象,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价值的载体及表象,通过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认识该民族的一些审美情趣,文化特征,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它为各民族或者说本民族人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加强了民族间的凝聚与团结。它对外,以独特、固定的文化方式,影响或者吸引其他民族的注意,并表明自己的文化特色;对内又是表明本族群的身份特征,加强本民族文化上的认同。 在我们村,彝族人自己的传统节日,亦是这样,我们不仅在原有的传统节日里传达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等特色,同时也在与外族的相互杂居过程中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元素,故而在其节日文化的呈现上既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附带着中华其他民族的节日特色。 这里的彝族人,一年之中所过的传统主要有9个:

春节

火把节

三月三祭山神

四月初八

五月五端午节

吃新节(六月六)

七月半

九月九重阳节

十月初一

其中,有将近一半的节日,与其他民族类似,但具体的内容却迥然不同。具体的传统节日分述如下。

(一)春节

我们村彝族都有过春节的习俗,每逢春节,在外面读书的孩子或者外出打工的人们都得回家来,大家团聚一起,快快乐乐地过个佳节。但过法与汉族地区又不太一样,大致的过程有如下几个环节:

1、杀年猪

在过年前的一个月,每家每户都要杀年猪。家里如果没有养猪,在过年这天也要花一定数量的金钱去购买,年猪一般都有两三百斤重,小的话,杀了没有意思,即没有面子。村民杀猪的日子还是很有讲究的,要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挑选日子一般要看老黄历,如果遇到破日就推迟到其他天去杀猪,大家都希望找个好的日子,希翼来年有个好的兆头,有个好的运气。 等到杀猪那天,大家互相帮助,杀前,先在门外用石头临时搭建好灶台,并烧好开水。水快烧沸时,主人家要先给祖先敬香、烧纸,并把两颗香燃好后插在大门的右侧。然后,大家走进猪圈,用绳子把猪的嘴、前腿、后脚绑好,以免年猪伤人或者逃跑,绑好后,众人用两根棍子把年猪抬到堂屋里,搭放在事前已准备好的桌子上。 接着,众人把缚猪的绳子解开,并把猪摁倒在桌子上。这时,主家将一颗烧了小半的蒿草迅速放在桌子底下,然后舀一碗水把它浇灭。乘着蒿草冒出的热气,主家就可以杀猪了。 等猪一断气,众人又把猪绑好,然后又把猪从堂屋里抬至临时搭建好的灶台上,及开水一滚,就可以给猪去毛了。 整理干净,就把猪割成很多块,拿绳子穿好,挂在灶台的上方,任烟火熏黄,直至腊肉。春节一到,就可以取下来炒着吃了。

2、三十夜

三十夜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要祭祖,所需的祭品有自家养的大红土公鸡、酒、米饭和肉。这些肉一定要求是“好肉”,即猪的舌头、腰子。祭时,在堂屋里并摆一张四方桌后方可进行,祭的过程要烧香、烧纸,且在桌子底下备好一个有火种的炉子。

3、供饭:(从初一供至初三)

初一至初三这三天,做饭完全由男性来做。春节,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意思就是换年。正月十五,正月三十他们称这两天为小年,彝语是“乐鸿沟”,用汉话来理解就是正月间的日子,在他们来说十五和三十是两个特殊的日子,十五以后大家才开始做活路。从初一到三十这些天,妇女不能从正门进出,只能从侧门进出。也不可以到别人家去串门,直到过了三十才可以到别人家串门。

春节:他们在过春节的时候,是从腊月三十开始,过初一,初二,初三。在过年的之前一段时间,家家都要准备杀过年猪,但是也要看各自家庭的经济情况,杀年猪一般是在腊月间来进行的。

这三天都要供饭,杀鸡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才杀的,在供饭前,要杀一只公鸡,毛头要好看的。杀的鸡并不是马上就拿去煮熟,而是等吃饭之后再来煮熟,到第二天供饭后再拿来吃。

供饭是由家里面的男主人或者年长的老人来主持的,一般是在吃饭之前供的,首先是供山神,再供奉老人。供桌上的贡品有猪肉、豆腐,杀猪的人家还要有猪腰子、舌头、猪肝,还有在这一天,要挑选家里最好的东西放在供桌上。使用的供桌用一般的供桌就可以了,在过年期间要供3天的饭,一般是在年三十的晚上,初一早上,初二晚上,初三早上,总共要供四次饭。每次供饭都要供三桌,供饭的时间是在给神龛处供饭之前,供的时候就要准备着香纸和酒,一般是插上三株香,一碗酒,还有一些吃的东西。

供第一桌饭的时候,是在门前的大空地上,用一张桌子放置于空地上,再去坡上砍3棵名叫泡沫树的树,所有的树最好是直的,越直越好。砍以后要将树枝剃掉,剥皮后露出白色的面,将其修整顺直。然后在供桌两边各插一根泡沫树,两根竖插的树尖要砍成丫枝状的,然后再拿另外的一根横放于两棵木之间。有一个人会用火钳从灶膛里面取来一块烧红的石头,将从山上采来的蒿草放在烧红的石头上,再用水倒在上面,就会冒气,意味着可以驱邪。供饭的时候是由老年人来念,大致的意思是某家在新年来了,全家敬请山神进来吃饭,好肉好菜放在桌子上,是我们用来孝敬您的。首先希望你能在新的一年来保佑我们全寨平平安安,老少健康,敬奉祖先的时候希望能够护佑自己的儿孙满堂,全家幸福安康。只敬酒不敬茶,首先是供山神,然后就是树神,最后是敬奉家里的老先人。

第二桌是在大门边来供饭,大门是敞开着的,大门上贴着有门神还有对联。这个时候桌子上的菜饭都是从第一桌上端来的,但是第一张桌子就放在那里,不能搬动。桌子放于大门的正中间位置,老人们就开始念,大致意思如第一次所念那样。请门神保佑在家中的每个人,人们都是从这道门进进出出的,希望门神能够给家里的人带来好处,门神能够驱除邪魔,将这些邪魔抵挡在外面,不让他们闯进门。

第三桌是拿来供奉灶神的,祭拜灶神的时候,火需是燃着的,上面不放锅盆,要空的。菜饭依旧是第一桌上的菜饭,方法如前面。

送火把:在年初三的早上(天亮之前),村民要来送火把,火把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这个火把必须是在家里的火塘里点燃的,是由家中的男老人去送,这个火把要送到水井边或者清水池边,到那个位置将这个火把放到水里灭熄,这样就可以避免火灾和重大的瘟疫病情的发生。

(2)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第一天祭火,第二天传火,第三天送火。但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社勒,火把节除了隆重、盛大、场面壮观、参与人数多、富有浓郁民族特征以外,它在正月大年初三五点过举行。男性中老年人点起火把在每一个屋内转一下之后就走出家门或者给小孩,火把不约而同地从最远处传来,循序渐进。他们认为过火把节一是要欢送老人回家,二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所以点起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形成了一条长龙,直转到有水井的地方,把火把轻放在地,有序地分成若干团火。然后参加火把节的人开始放烟花、唱歌等。当天已大亮,火把即将烧尽的时候。认为祖先已经走远,一年中不好的已经随火燃尽。就结伙回家,象征火把节的结束。

(3)三月三祭山神

每年三月的第一个鼠场天,都要祭拜山神。所谓山神,其实就是一棵长得枝繁叶茂的大树。在我们社勒村,有三棵这样的大树,人们在每年的三月三,都来祭拜这个山神,通过祭拜树的形式来祈求得到山神的护佑,保证庄稼丰收,六畜兴旺,人们幸福安康以及年年风调雨顺等。 在三月三的头一天,每家都要凑上二、三十或者五、六十块钱不等,将这些钱汇集过来后,大家便用这些钱去买好一头猪、一只白公鸡、五只保生鸡、另外,还买了一些火炮、酒和香纸。主持这个仪式的人是本村的毕摩,参加的人员,也是本区域本宗族的人。 到第二天天一亮,人们就早早地起来,抬上准备好的东西就出去了,全村的人都要参加,但60岁以上的老人,不论男女,都不能去祭山神,因为它们年纪比较大,树神都害怕他们。 去的这些小孩和年轻人,大家在那儿打牌、玩耍,但不能说一些对树神不敬的话,整个仪式过程由毕摩全程负责,毕摩主要宣读一些禁止偷盗等不良的行为,并赋予大树以神性,如果谁不遵守这些规约,就会遭受到神树的惩罚。所以,当小孩子生病,生疮等家庭不顺当的时候,或者发生偷盗的行为,但双方无法判决时,都会来到这棵神树之下进行一定的仪式来祈求保佑或者判决。 祭山神时,对这棵大树极其敬重,不敢折,也不敢砍,甚至枯死的树干都不敢顺便烧,只能在这棵大树下烧掉。这棵树非常灵验,但这棵神树,只对本村的村民有效,其他的村民就不灵验了。 毕摩宣读完规约,村民便拿着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锅去分煮熟的菜饭,分好以后有的就在神树下面吃,也有的端回家吃,但大部分的人家都在神树下吃掉,以祈求神树的保佑。

(4)四月初八

这一天,人们要烧香,烧纸,还要蒸糯米、打糍粑,并且还把二月间开的一种香草煮在锅里。过一会后,再用滤出来的水,把碗里的糯米染黄,再给黄花饭配点精肉,放些茴香,然后舀一小勺猪油在锅里,并再把饭放回锅里直至蒸熟。经济好的人家还要杀一只鸡。等所有东西都齐了,便给祖先供酒、供饭。此外,还要准备五匹茴香,倒挂在门上,意喻五子登科,发财发福。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四月八前,秧高10CM,过四月八后,秧就高20CM了。过节后比过节前要高出10CM来。因此,人们也视“四月八”为“开秧门”。过这个节,一来祭祀祖先,二来祈求庄稼茁壮成长。

(5)五月五端午节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要打糍粑、吃甜酒,还要喝雄黄酒,给祖先供糍粑,供鸡蛋,所供鸡蛋的个数,按家里的人口数来准备。此外,还要准备些新鲜的肉。据当地人说,把一碗雄黄酒置于案上,再把水草鹏(一种植物)的根部,切一些放在碗里,然后喝了或者将放有水草鹏的雄黄酒擦在头、手、脚上,这样蜢子、虫蛇就不会叮咬人了。把水草鹏倒挂在门口外,虫蛇也会避开。还有,这个时候秧苗有的都长了两三个头了,当地人认为,如果这天一过,栽什么都不好了。其实这个节日在当地来说也是一个种田时间的提醒。它提醒着人们,种田别错过了最佳时间。

(6)吃新节(六月六)

在这天家里的人会去自家的田地里,采来熟玉米,在地里他们会叫玉米魂,和田地魂回家去过节,并且要把玉米杆最顶端的部分带回家。放在锅里和玉米煮,最后供饭的时候,要把玉米杆最顶端的部分插在神龛那里。

(7)七月半

七月半,一般选择在农历的七月十三过,俗说:“官十三,民十四,叫花子烧十五。”七月初一,把祖先的名字全部写在祖先牌上,然后挂在神龛的右边,不能放置在神龛上面,另外还准备碗菜,酒肉,纸钱,香等祭品,备好,献给老祖祖。先请老天祖,后供祖祖牌、敬菩萨。到十三晚上,做八个菜即“八福寿星”。

供时,上至三代高征,四代远祖,下到下代复考祖。烧香烧纸、献酒献肉给他们。所烧的纸钱,在外面烧,上面也要写上祖祖的名字。

烧纸完后,就把祖祖牌拆下来,裹好存放下来。这一天,家里面的男主人要身背木制的马刀,还有弓箭。(这个环节,我也忘记是在烧纸前还是烧纸后了?望各位斟酌一下)

(8)九月九重阳节

家家要做糯米酒。这一天,造酒满街香,所酿的酒,不苦、不咸,存放入坛子后,到二三月间拿出来喝,酒比较甘甜可口。

(9)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这一天,要谢耕牛,供牛王菩萨。供时,要准备一升糯米,打成糯米粑,并捏成6个牛角状的小粑粘在牛角上;还要准备一只大红公鸡,杀鸡时,先在牛圈扫一圈,再从牛头扫到牛尾巴,这样,所有的瘟疫便给扫走了。吃鸡要看鸡卦,若卦上有2个,4个口子就是好卦了。扫好牛圈,还要弄些草料放在盐水里给牛吃,牛喝时,角上的糍粑会掉落到盐水盆里,而从水盆里倒影出来的影象就是牛王菩萨。据说,这样一来,牛就特别高兴,以后,不管水深水浅,牛都能耕能跑,走在坡上,也不滑脚、受伤。




四、信仰




在我们社勒村,彝族人信仰各种各样的神,有大的小的,有凶的善的,无一不流散在他们的生活空间。大自然的变化以及财运不顺,家畜不旺,人丁不兴,邻里纠纷等等生活琐事,无一不与众神的喜怒哀乐联系起来,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便在正月间,请来了各式各样的神。这些神主要有:

1、牯牛神

彝族信仰着天和地,认为闪电、雷鸣是由于天和地的矛盾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对天地敬而畏之。于是,在正月间,大家一起喝酒的时候,便将蜂渣渣放在碗上,再燃好一炷香熏到两个年青小伙子的鼻子间,熏一小会儿,就喊牯牛神来上身,牯牛一上身后,两个小伙子,不管是否醉酒,还是平时性格如何,这时立即弯起腰,形如牯牛的样子打斗起来。人们在一旁,看此情景忍不住大笑。但一般情况下,只要打斗到2~3分钟便可以了,否则会有伤害到双方生命的危险。所以,往往斗一小会即可,喝一口水喷到他们的身上就解了。

2、琵琶神

麦丝丝,几颗琵琶叶、挽成“2”字形的钩钩,

3、毛娘娘神

在正月十五这天,用篾条来制作成一个类型与人的形状的器物。然后用个钩子挂在这个器物的脚上,在毛娘娘神来临的时候,家人让这个器物去啄东西,这个类似人形状的器物就会听人的使唤。

4、请新神

如果家里财运不顺、小娃娃经常哭,不乖、大人身上疼痛或者家畜不兴旺,就可以在正月间请新神来帮助,这些新神一般是过世了的祖先。请时,毕摩要用黑帕子把眼睛蒙住,并拿棉花塞住耳朵,拿蜂糖放在碗里,燃一炷香后熏在鼻子间。当蒙上眼睛、熏上香,新神就附在毕摩的身上了,这时家里有什么不顺当的、或者有什么要求的,就询问阴间的老人,看看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请新神一般要持续三个小时之久,去请毕摩的时候得给他12元、24元、36元不等。现在条件好了,给的钱也相应地增多了。

5、姑娘神

请姑娘神一般在正月间,请时一定用黑帕子蒙住眼睛,当蒙上眼睛后,姑娘神就会降临到他的身上。请的人便让他看一下,老人成神后,在阴间过得怎么样,家里面有哪些不顺的事情。

6、猴神

请猴神也是在正月间,一般起娱乐助兴的功用,过春节大家一起喝酒的时候,便拿蜂渣渣放在碗上,并燃好一炷香熏到某一个人的鼻子下,熏一小会儿,这个人无论男女,也不论年纪多大,只要请来的猴神附在他(她)的身上,他(她)都会像猴子一样,非常轻巧灵活地爬上窜下,自由嬉戏玩耍。如果想要他(她)停止下来,只要喝上一口冷水喷在猴神者的身上,他就醒来了。

7、山神

在我们社勒村共有3棵古老大树,我们将这3棵说叫做山神,就是通过祭拜树的形式祈求得到山神的护佑。在三月三的这一天,一家要拿10到15块钱左右,这些凑的钱就用来买一只白公鸡,五只保生鸡,一头猪。主持这个仪式的人是当地的毕摩,此山神很灵验,有一年,天大旱许久都没有下雨,祭拜之后就会下雨。 当小孩子生病,生疮,还有哪家的东西丢失的时候,我们都会到这棵古树下,进行一定的仪式来祈求保佑和弄清东西丢失的缘由。他们说这棵古树只是针对本组的村民有效果,对其他的村民就不是很灵验。 此外,我们社勒村彝族人还喜好在大门上挂镜子,以防鬼怪进屋伤害家人,并招财进门之意;有的还挂马蜂窝,挂鸡蛋壳,暗喻多子多孙;而有的人家,当第一个男孩子出生时,生怕招惹人们的油嘴恶舌或者邪魔鬼怪的注意,为了保佑孩子的成长和健康,便在村口的路旁竖起一块指路碑,上面一般书写为“清净:奉佛修因保安信xxx室氏所生长男叶双克命贵,将军箭来挡。开弓弦断,凶星退位,吉星降临。东走XX,西走XX,南走XX,北走XX。”另外,还在碑上放置一把弓和箭。




五、衣食住行




(一)服饰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同一个民族居住地的地形、气候、社会发展、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的服饰属氐羌民族服饰,但不同的彝族支系,却因居住地区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勒的服饰较传统的彝族地区已经没有多少特色了。除了一些年纪较大的妇女和小孩子还作为服饰文化的载体外,男性以及中青年妇女已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了。

1、孩童服饰

我们社勒彝族在孩子出生前都要为孩子准备衣服,如帽子、背带等,孩子降生前,一些细小的衣物便由产妇自己准备,而如帽子、背带则由孩子的外婆准备。

(1)帽子

一般在孩子出生前,孩子的外婆就准备布料、线、绣花底样等做帽子的必备材料,布料一般选择较柔软的棉布,以免伤害到小孩细嫩的头皮。如果感觉布料不够暖和,还置入少许棉花,然后缝住让其粘合在一起。裁成帽子的模板后,就用线绕边绣上一圈,以免布料上的边线脱落。固定好,就可以按自己所想要的图案来裁制帽子了。有的裁制成鱼尾的样子,有的则裁制称虎头的式样,等及小孩穿戴起来时,犹如鱼儿摇头摆尾那般,亦如小虎虎头虎脑,大人图其可爱,健康成长。

(2)背带

婴幼儿用的背带是孩童服饰中最为亮丽的部分,一方面,它是长辈向外界,尤其外戚展示自己女红技艺的方式之一,另外一方面也是长辈给予晚辈的第一件正式性的物质化礼物。因此,在一件背带的制作过程中,凝结了长辈多少的心血。是故,在背带形成后,亦格外精致美观。 背带一般由护背、托垫、带子三部分组成。其中,护背是背带的核心,所有的刺绣主要集中在这一部件之上。护背一般择取长约1M,宽约50CM的布料(比如家布)制作而成,然后在布料的顶端用一根长约2——3M的布带绣织穿过,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T”形,这就是一件雏形期的“背带”了。为了携带孩子便捷、保暖,人们又在背带的里层镶上一块具有一个厚度的棉布,这样在保证温暖的前提下,还增加一定的摩擦,防止孩子从背上脱落下来,保障安全。 在背带的外部,尤其背带的上方,为了美观或者祈求孩子平安,妇女们便在此天地大展身手。有的以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图案作为纹样,比如蝴蝶,鲤鱼、兰花、菊花、喇叭花、牵牛花等等;有的又以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比如“◇”字纹、“☆”字纹、“▽”字纹、各种各样六边形、梯形图案作为纹样的,然后在这些图案的里面又绣置入一些花朵作为配饰。也有的背带,较前面几种背带更为简单,只是简约地绣上几个汉字——“出入平安,出门得利”,“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作为装饰,然后再给这些文字配上不同的颜色。但不管是简约也罢,还是相对复杂,每个“背带”无不充满了父母或者众多长辈对孩子的急切关怀。

至于“带子”,有的妇女也在上面绣上一些花纹、几何图案,但从护背开始绣起,齐肩时,所有的刺绣便嘎然而止。因为在“肩膀”到“背”的过渡地带,这是一件背带最为显眼的部分,而及肩膀时,背带两侧的带子便从人的胸部交叉而过,尔后绕过腰间一两圈,就此打结。如果在此地方刺绣,一来看不见女红技艺;二来也生怕在缠绕或打结时把绣物拧坏。而“托垫”,几乎所有的托垫——朴素一生,没有丁点的修饰物,但功用却在整个背带中却是最大的。

2、青少年女子服饰

在过去,我们社勒彝族未婚的青少年女子都还穿本民族传统的服饰,但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几乎没有多少人再穿这种衣服了。平时所穿的衣服也多通过集市上购买,与现在汉族女子服饰相差无几。只有在节假日或者婚丧事时才穿上,但一过两三天便又脱下民族服装,改穿日常的衣服了。 过去,我们社勒彝族的服装的布料,多用自种棉花,自纺、自织的白土布染成青色或者蓝色,柔软耐穿。制作时根据所穿者的身材而定,一般取5尺左右的布料剪裁而成一件长衣。直领、右衽、窄袖、布纽扣,另外在衣领的周围、袖口以及衽边绣制花边,也有直接从集市买来绣片镶上去的。这些绣制花边,其图案与背带上的大体一样,亦是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花朵样式,又或者一些简单的一些几何图形,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有些妇女还在上面绣入了一些汉字拼音,然后沿着拼音绕各种颜色的边线,隔尘望去:弯弯曲曲,色彩各异。较传统的服饰绣制自成一体,也是一种美。 及腰间,在长衣的左侧开边,直到长衣底部,类似民国时期的旗袍开边那般。穿戴时,再用一根150CM长的纯青色布带在腰间绕上两三圈,尔后在腰背后打成活结或者相交长绳,然后让多余的带子部分自然垂落到小腿上。

3、中老年妇女服饰

中老年妇女服饰,是我们社勒彝族妇女中最为丰富的部分,也是这里彝族民族传统服饰继承最为重要的载体。她们的服饰颜色一般都较暗淡或者暗黑色,没有青少年女子的那般色泽亮丽。其服饰一共分为头饰、服饰、鞋子三大部分。

(1)头饰

头部样式是一个族群向外界展示自我的最外向的重要特征。在我们社勒彝族老年妇女中,她们的头饰,便是这种外向展示的物质载体。 她们的头饰一般由假发辫子和白布或黑布组成。先用一些黑色毛线打成一条长约50CM左右的辫子,然后让辫子与头发连结成“○”形,让其“前齐额头,后着脑勺,左右压耳”缠绕在头上;接着,又用一块白色的布带顺着假发缠绕并盖住头顶,尔后才把多余的白布带在“○”形中折叠成“△”形。据中老年妇女说,在过去,是不用毛线等假发来缠绕的,后来,由于拿头发编成的辫子不稳定,容易滑落;而且时日一久,发质变坏。所以,才在众多的现在科技产品中找寻到“毛线”来作为头发的替代品。这些替代品自流入我们社勒彝族地区后,便深受到妇女们的喜欢,一则容易梳洗,二则轻便、美观。

(2)服饰

在我们社勒村 ,中老年妇女的服饰与青少年女子的服饰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亦是直领、右衽、窄袖、布纽扣的长衣,只是它们的颜色较前者更为暗淡一些。有的为青黑色,有的为褐红色。在图案和纹样上也没有前者那般轻巧而显得简朴一些。这里的中老年妇女们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就不易打扮、穿戴得太花哨了,否则遭到人们的笑话,骂为老妖精。

(3)鞋子

在很多的少数民族中,鞋子是衡量一个女子女红技艺、贤惠的标准之一;因此,对鞋子的精心制作,几乎成了各个少数民族女子的共性。她们在未出嫁前,就在前辈们的教导中一针一线地编织着,在出嫁时才避免落于人后,受人耻;等及她们为人父母,又是以同样的“经验”教导于自己的儿女。这样的惯习,使得鞋子的制作,在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中得以传承起来。 在我们社勒村,这样的情况,亦是这样。平时在假期或者节假日期间,母亲便组织所有的女儿聚集起来,教授女儿们红技艺。但随着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转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她们对这样的传授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故而,很多有价值的服饰文化早早地隐没于我们的来访。

据老年妇女回忆说,以前人们还经常穿,到现在,鞋子几乎成摆设用了。现在的鞋子,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鞋底、鞋邦以及鞋邦上的一块布料组成。底为多层布料叠加成厚,然后用魔芋或者米汤让其粘合在一起,再用针线把它们最终固定起来。鞋邦则根据脚面的形状,量好尺寸后,裁剪两块一样大小、形状的布料做邦,然后,在后脚跟处让两块布料连结,前足间处,亦让两块布料对接,成尖拱状覆盖到足面。在裁剪时,还需注意把布料前足处裁成勾状,及连“邦”后让勾勾竖立并勾回脚面。这时,就可以在邦上任自己的爱好,绣制各式各样的图案了。连结好鞋邦,便又在鞋邦上“嫁接”一节状似圆柱体的白色布料。整个鞋子,犹如现在的“靴子”。 做好鞋子,有些妇女还绣制鞋垫,用各种各样的花线,沿着不同的几何图案,或者字体纹样,绣制出多彩的工艺品来。 总之,不同时期的彝族服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变迁而不断产生变化。其发展变化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其一,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其二,是该族群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社会变革带来的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这两方面因素互相作用,不断影响并形成它的民族服饰特点。但总的来说,彝族的服饰变化有其自身独特的轨迹,即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复杂时,服饰则变得愈来愈简便、大方。




(二)饮食




我们社勒彝族人喜食焖熟的大米饭,荞面,主食,是自己生产的稻谷、玉米、大麦、荞麦,杂粮有小米、高粱、洋芋、红薯、绿豆、豌豆。日常煮饭用锅焖熟或者电饭锅煮熟,只有在办红白喜事,人客众多的时候用杉木甑子蒸饭,这种杉木做成的甑子蒸饭热天不易馊。喜吃大米掺和包谷粉做的合饭,也用大米、包谷、绿豆熬成粥,吃起来香甜味佳。 我们 社勒人的副食也十分丰富,常常把荞麦活成面,制成粑粑。以往上山劳动晚上才收工回家,午餐常常把粑粑带到山上吃,渴了喝山间泉水,非常省事。我们 这里,现在一天吃三顿饭,一般早饭在七——八点;午饭一般在两——三点;而晚饭则在晚上七—八点时分。以前,因为生活困难,粮食产量又不高,他们只能吃包谷饭。因为要干活,时间比较紧,早饭、午饭一般都是包谷熬成的玉米粥;晚饭菜肴才相对充裕一些,所吃的菜,也就土豆、白菜、豌豆和肉等。 我们社勒彝族人比较喜欢吃酸。平常剩余的白菜,就拿来做酸菜。 我们的肉食也十分丰富,有猪、牛、马、鸡、鸭、鹅等,有水田且挨近水边的人家还可以吃到鱼。平时喂养的牛羊和饲养的家禽,主要是自食。过年,几乎家家都要杀年猪,除按传统方法腌制腊肉外,还腌制香肠。 蔬菜多自种,有茄果类、瓜类、叶茎花菜类、根菜类、菜豆类、葱蒜类等。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栽种花椒树、生姜等调味品。还有利用大自然各种野生植物、菌类做菜肴。

社勒彝族人还善饮酒,尤其男子。将玉米、高粱、荞麦等几种粮食混合酿造的白酒,一般度数二十多度,色泽金黄,喝起来味甜可口。礼尚往来、待客、节庆、祭祀等重大活动,酒必不可少。

此外,他们还喜欢饮茶,平时大家交往或者接待客人时,先献上自家泡制的茶,这些茶有解暑、清热、助消化以及解渴的作用。




(三)居住




社勒彝族人多为同姓聚族而居,也有部分与异姓杂居,一家住一栋房子,一般十几户或者几十户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平时向小组内成员传达村里的各项工作。房屋多选择背山面水,坐北向南或坐南向北依山势而建。

伐木建房多为五柱八瓜或七柱十二瓜,一般长三间,较富裕的人家建四合院。虽然房屋依山修建,后屋靠山,屋前低于屋后,但这里的彝族人不像别的民族那样修建干栏式“吊脚楼”,而是平地房。这是彝族人独特的一种建筑风格。

房屋中间为堂屋,外面设两扇大门,里面有的人家设神龛来供祖先及各种神灵,专做祭祀之用。有的人家没有,现在由于受到汉文化影响,神龛上也写上了“天地君亲师”或“天地国亲师”等字样。房屋左右两间,从中柱穿过,用木板或竹条编隔成前后两间,一间做厨房,一间则堆放农具、柴草或者做卧室,而挨着堂屋的另外一间则全部作为卧室。卧室上面(房屋的第二层),存放五谷杂粮,日常生活用品,家具等等。房屋上面,则用茅草、石板或者瓦片做顶。

房屋两头的墙上,还有两个特殊的符号:一个状如一枚古老的铜钱;一个则状如一颗五角星。这是否是从与它对望着的居都仡佬族人处“引进”来的呢?还是有着社勒彝族人式的解读?为此,调查组对此展开了一定的调查,但大部分的村民都不知道,有少部分的回答是解放初期红军路过留下来的。实际意义应该并非简单如此!上世纪60年代,由于发生一次大火,把全村的房屋烧去将近一半,加上人们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社勒彝族人大多兴建砖房了。家庭条件好的人家,还盖起了小“洋楼”。当人们建好新房,搬进新家的时候,都要请先生来看日子,看好以后才能开始搬。这时,还要请来寨上的人来帮忙,首先要拿一个火把从新家的大门进去,将屋子的每个角落用火照上一番,意喻把所有的鬼怪病魔驱散出去了。搬家的时候,主家的舅舅(如果没有亲舅舅,堂舅舅也可以)要先挑一担水走在搬家队伍的最前面,舅舅之后便是男主人,要扛一捆柴;再之后才是抬甑子的人。等这些人按顺序进入新屋子以后,就可以入住新房了。这些仪式进行完毕,主家便点放鞭炮,开办喜酒。所有的亲戚朋友纷纷前来道贺,来时带上一些新碗、新筷子来赠送主人家,及吃饭时也一定要用新碗、新筷子。此外,还要送钱,所有主家在这一天,要实现准备好三个收礼信的人员:一个负责收钱、一个负责记账、一个则负责回敬客人烟、糖和瓜果。




(四)行路




我们社勒彝族人由于坐落在三山包围的半山腰里,地势陡峭,给出行造成很多不便,过去出行主要是步行。去田地里做活路或者村寨之间的往来,也走山间的小路。这些乡与乡、村与村的道路,曲曲折折地盘旋在山腰之上,全是群众自发修建和养护的,在山坳处或有大树乘凉的地方,有人就地放置一块石板,供人歇息。直至解放后,才从箐口乡修筑了一条马路,抵达村子里。但石子多,路面凹凸不平,所以,没有专门载人车辆进入村。平时赶集、走亲戚或者上学读书都沿着这条崎岖小道前进。




六、婚姻、家庭、生育




(一)社勒村婚姻习俗




我们社勒彝族人不禁止与外族通婚,但大多数在本民族内部联姻。以前,社勒彝族人的婚姻大多数是父母指腹为婚、包办或者青年男女长大以后,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里说亲,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便择日通知女方为他们举行婚礼,年轻男女在自己的婚姻上无法做主。但也有另外一种,当男女青年从相识到相恋,双方都情投意合、称心如意后,便让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里说亲,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同意后就择日告知女方,欲为他们举办婚礼。但至今,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青年男女普遍追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父母们,也不再过多地干涉子女的婚事,相反还给予子女足够的感情空间。但无论哪种婚姻形式,亦无论过去或现在,人们新婚时,一般要经过说媒、看日子、接亲、送亲、回门等几道环节。







结识:我们社勒彝族人结婚比较早,一般男子在十二三岁,父母就开始给孩子请媒访亲,而到十七八岁时就娶嫁了。在结婚之前,男女双方一般是通过赶场天和节庆的日子来相互认识的,还有就是走亲戚的时候认识的。

说媒:当男子遇到心仪的对象时,若有意与某一女孩结为良缘,就会托媒人前去女方家说媒。男方家请去说媒的人有一定的讲究,需要父母都健在,还要家里面近几年状况都比较好(安定,不出什么重大的事故)的人,而且还要能说会道,这样的人才能将男方的想法更好的向女家表达。媒人不论辈分高低,可以是男方自己的叔叔佰伯或者阿姨之类的人,也可以是自己的同辈人如哥哥姐姐等人,只要他们能说会道就可以。媒人去女方家的时候,要向女方的父母说明来意,大致就是“谁家的儿子对你们家的女儿有意,现在特意托我来说媒,然后简要的介绍男方家的基本家庭情况。”第一次去说媒的时候,只有媒人一个人去,也不需要携带说媒礼物。女方父母觉得可以的话,就给媒人说明自己的态度,如果不同意就算了。如果同意,媒人就回家来告诉男方家的父母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准备多少钱。等到媒人再次去女方家的时候,男方家就会请媒人将事先说好的礼钱送到女方家去。

去时,需看日子。选好了日子,背些瓶子酒,再备好两个大的糯米粑,还要携带猪的一只后腿去女方家。看男方家的经济是否宽裕,宽裕的话就多背点东西去。此外,歌郎要请两个,一个背粑粑和一小吊的肉;另外一个负责提猪腿。带去的粑粑和酒都要分发给女方家的亲戚,粑粑要用刀子割成小块分给女家的亲戚、家人。酒要送给女方家的每个内亲,每家一瓶,女方家则要为男方家的人准备饭菜,好好招等他们。

备嫁妆、跳脚:在举行婚礼之前,女方需要准备女儿的嫁妆,如:橱柜、箱子、衣物、凳子、被褥、彩电、缝纫机等必备家具。同时,在婚期九天之前,女方的亲朋好友需要为新娘准备跳脚舞,选择其他八家作为跳脚舞的活动地点,在晚上举行。如果有歌郎,跳脚舞需从晚上八点举行到次日十二点。到第九个晚上时,才把“跳脚”的活动地点转至女方家,由女方家主持最后一次跳脚舞。这时,男方就要做好前往女方家迎亲的准备了。

接亲:男方家去接亲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有一位媒人、一位携带礼金的长辈、一位负责背腊肉、酒、糯米粑的男人,两名歌郎、还有一位马夫及一匹马(如果远的话,就要牵马去接;近的话就让人背,马要棕色的,要脾气好的,这样当新娘骑上去才不会摔倒在地)。女方家等送亲的时候,要返还一点肉和糯米粑粑给男方家。

快到女方家门前时,男方家娶亲的小队伍要燃放鞭炮。女方家会将前来的男方歌郎和其他帮忙的人拦在大门外,女方歌郎站在门内,男方歌郎站在门外。等对歌完了以后,才让这两位歌郎及拿礼品的人进门。然后,女方家便把男方家来的歌郎和一些帮忙的人招呼到别的人家去歇息一会儿,之后才返回请他们回家里去吃饭。在家里摆一张八仙桌,但是要先将歌唱完了才能坐到桌子旁。坐在这张桌子旁的人是男方家所请的两个歌郎和女方家的六个歌郎。

而背酒、腊肉、糯米粑的人,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惩罚”,如用手、条子等棘手的惩罚工具“打”他们,手段极其残忍。所以,要想逃过这一“毒打”,当快到达女方家大门口时,背酒、腊肉、糯米粑的人就立即跳进屋内,以视礼成,惩罚也就终止。此夜,跳脚舞依旧进行。

送亲:到次日快到良辰吉日时,新娘退出跳脚舞的队伍,在自己闺房轻声哭泣,以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跳脚舞到达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要放燃鞭炮,以告男方接亲队伍可以起程。这一时刻,如果男方家请来的歌郎未能唱赢女方家请来的歌郎,即使前去接亲的队伍将一切接亲工作准备得天衣无缝都不能让新娘的兄长将新娘抱上马。男方接亲队伍来之后,做好搬移所有嫁妆的准备活动。经过几翻引导和反复演示之后,男方请来的歌郎不负众望地取得胜利。此时,马夫牵好马,由新娘的兄长将哭泣的新娘抱上马。歌郎护驾左右,不容许新娘有任何差错。所有接亲成员跟随起程。在路上,若遇到冲喜的时候就要绕路而行。

到达男方家之后,由新郎将新娘接下马,新娘将其头上的盖头或者衣服取下扔到屋顶。到第三天才拿下来。同时,男方家把大门打开,顺便在大门口摆放一个空碗。当新娘经过时,用力踩碗一脚,以踩碎为好。如果新娘无力踩碎,则由尾随的兄长代劳,务必将其踩碎。意喻把不好的东西踩破,以后就事事都顺利了。新郎将新娘接到新房,接亲结束。但双方歌郎继续对歌。

回门:三天后,新娘随送亲队伍返回娘家,新郎也一起去。去的时候,带酒12斤、大糯米粑两块和一吊肉去,到女方家时,女方家要送一根蓝色带子给新郎,若不给,便遭到人家的笑话。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新娘和新郎一起回男方家,这时女方家还要返还一点肉。这样,所以的仪式全部结束。明媒正娶,终身不得反悔。




(二)家庭




我们社勒彝族人的家庭组织形式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同居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及一个已婚儿子儿媳同居家庭,单身家庭等类型。多数人的家庭是当儿子婚后不久,就与父母分开自立门户,俗谓:“树大要分桠,人大要分家。”分家时,要请家族内德高望重的老人参加,老人也要留有一份,为养老备用,若老人由某一儿子来赡养,则父母的那份财产便归他所有,其余财产、田地,兄弟平均分配。分家后,有的仍然住在一起,同在一个屋檐下,也有的三代、四代同堂,但各自理财、开伙、耕种、收割。有的则另建新房,大都同在一个村子里,共为一个祠堂。

父母年老,或跟某一儿子住,或分开跟儿子们住,亦可根据儿子的多少,轮流赡养。父母的财产,儿子才有继承权,女孩则不能享受。家庭内部,以长辈、丈夫、兄长为家长,决定处理家庭内外事务,一般情况下,男主外女主内。成年男女,皆是家庭的劳动力,家庭内一起活计,全家都要参加劳动,农忙时男女都上山下田。




(三)生育




1、产前准备

孩子还没有出生之前,孕妇、孕妇的母亲、婆婆都会给孩子准备好衣服,毯子、尿布等之类的衣物。

2、产后的禁忌与准备

孩子出生后,到满月这三十天之内,像毕摩这样一类神性的人不能进产房外,其他人都可以进,产妇不能喝冷水,不能吃酸菜,只能喝热水,喝甜酒,吃鸡肉等。满三十天后,就要给新生儿取名字,然后叫魂。一大早,家里的人会准备一柱香,一碗米,一个鸡蛋,一只公鸡(能叫的),一只母鸡。请一个会叫魂的人来叫魂,要念口诀,念完后,就把公鸡和母鸡放了。如果看到公鸡和母鸡都拉屎了,就意味着,新生儿的魂已经叫回来了。

3、人生礼仪习俗

在人的一生中,诞生礼仪是开端之礼。一个小生命在父母的期待中呱呱坠地。从此,孩子就成为父母心头的牵挂,孩子的每一步成长足迹让父母欢欣,他们为孩子办“四朝”酒,举行隆重的取名仪式(3天)、过满月,百日酒、6岁或者12岁剃头酒,祝愿孩子健康成长。孩子生疾有病,父母焦虑万分,四处为孩子求医问药,盼望着孩子早日康复。这些大大小小的礼仪凝结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愿。这里的彝族,从孩子出生前到出生后,也举行一系列大体如此的仪式过程,它们主要有:

(1)、诞生礼

孩子在出生的三天后,要进行取名字的仪式。当孩子出生一周年的时候,家里要为小孩子办酒,俗称周年礼。这天,家里要邀请十桌以上的亲戚朋友,前来的亲戚朋友会送礼钱,一般是五十元。整个宴席持续三天以后,主家要给前来的客人返还20元钱。这仪式,在06年的时候,经过村委的研究决定,把这个风俗也进行了改革,改革以后就改为一天。他们采取的措施是,村委把主人家收到的礼钱没收,除非主人家乐意的顺从村委的决定安排。在6岁12岁的时候,家人就会请一个人来给孩子剪头发,请来的这个人要给主人家的孩子买一套衣服,同时主人家也要还礼,还礼也是要给剪头发的人买一套衣服。在孩子6岁以前,头发要一直留着,不能够剪断。

(2)、满月酒

第一个孩子才办满月酒,第二个孩子可办也可不办。以前是三岁,现在才一岁。婆家要送鸡、酒、盐、米等礼信来。若出生的是孩子是姑娘,婆家在7天时就把一块糯米粑、6斤酒、一提酒送过来;若孩子是男孩,婆家3天就送来。喝满月酒时,男子一般不能随去,一般持续两三天,摆设10来桌让大家吃饭、喝酒。前去的亲朋好友们就会带着米、鸡蛋、背扇、毯子或者衣服去送给小孩。现在,人们都改成送鸡蛋、50元的礼钱。关系好的就多送的一些,有的还去集市买烟花来燃放。后来,由于喝酒时间长,荒废农事,村里众人便提议把喝酒时间缩短为一天,礼钱需退回20元。

(3)、百日酒

在以前,主要是聚几个亲友过来大家吃饭喝酒,现在都不过了。

(4)、6岁或者12岁剃头酒

小孩子自出生后,头发长了,要举行剃头仪式,但需要是在6周岁或者12周岁时方可举行。剃时,要请毕摩来念经,改小孩子的八字,如果不改,以后小孩子不懂得节约,花钱太多了。 来剃头的那个人,其八字需和小孩子一样,他来时要带一块毛巾、一顶帽子、一件衣服和一对红蜡烛来给小孩子。剃前也需要一段念词,如果不会,就请毕摩来念。念词如下:

一剃天长地久;

二剃地久天长;

三剃荣华富贵;

四剃儿孙满堂;

五剃五子登科;

六剃六合同春;

七剃七仙女到场;

八剃八仙过海;

九剃久长久远;

十剃家里得个状元。

金盆打水剃贵人。




七、丧葬习俗




丧葬,俗称“送终”或“白喜事”,它是人生中最后的一项“通过仪式”,也是人“生与死”的间隔点。人们相信人死后仍有灵魂,死亡只是灵魂脱离了肉体,而到另外一个秀丽之地去寻找到新的归宿,从而与老祖宗团聚一起。因此,丧葬作为将亡灵送入彼岸美好世界的仪式过程,倍受人们的重视。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尽其所能去置办丧事,备棺木、择吉日、请毕摩、杀猪宰牛、宴宾客,缺一不可。人们举行花费掉近乎万元举办这样隆重的葬礼,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与尊敬;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现世平安的祈福。由此,才衍生出了一系列在我们外人看来——冗长、古怪而离奇的葬礼来。

在我们社勒村,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丧葬方法主要为土葬。凡家里有老人者,都要给其准备棺材、寿衣,此外还要牛、猪。老人落气时,都要给亡人洗身,然后去请先生测死者的生辰八字,看停柩待葬多少天,然后再进行报客、请毕摩、下葬、宴宾客等一系列的仪式过程。不论男女,其仪式过程大致如下:

     家里有老人过逝,主家提前要准备棺材、衣服、纸、火药等,如果是男老人,要准备单,最多的是15套衣服,女老人则要准备双,最多是16套衣服。要杀牛(不分公母)、羊、猪等,棺材的原料是楸树木和杉树木,主人家准备的牛必须是眼、角、耳都要好的,如果是姑娘家的牛,对好坏则没有过多要求,(一般是有几个姑娘就牵几头牛,一家一头,主家备一头牛)如果是男老人过逝了,在老人快落气时,由长子在老人身后扶起,如果没有儿子则由女儿来扶,如果儿子和女儿都没有则由自己的家门扶起。其含义是:老人在世的时候是有人照顾的。老人一落气就开始放炮,要一直每天都放,直到将老人抬出家。一天内大致放炮的时间是分三个段:从早上天不亮一直放到早上八、九点钟,从十一点放到下午两点钟,从下午五点放到晚上十二点钟,

男老人升天后,要请人给男老人洗身子,给男老人剃头,最后要将所剃下来的头发烧掉。然后再把所准备的衣服一件一件穿在男老人身上。最后将其放入棺中,再将棺材顺梁放,头朝里,脚朝外,一般是男偏向左边,女偏向右边。

女老人升天后,要请人给女老人洗身子,再将女老人的头发辫起,也像上述男老人一样,将准备的衣服一件一件穿在女老人身上。最后将其放入棺中,再将棺材顺梁放,头朝里,脚朝外,偏向堂屋右边。

还要请寨上的两个人去通知姑娘家,外家,舅家,姑妈家,这两个人一个人头戴白帕子,一个不戴,来到亲戚家的门口,也不进门,就在门外喊:会抽烟的,装烟出来,不会抽烟的,舀水出来,亲戚家一听到这些话,就知道有人去逝了,就会杀一只鸡来款待这两个人。虽然现在有电话了,一个电话就可以通知所有的亲戚,但是舅家,姑妈家必须亲自派人去请,可以看得见对舅舅和姑妈的尊敬。去请先生还是这两个人,要带上两瓶酒,仍然是在家门外喊,先生听到了就会出门来,在家门外,根据亡人的生辰八字,测好亡人的灵柩在家停放几天,抬上山的日子(出殡的日子)等,在家停放的有二、四、六天不等,但最多是七天。在家停放的这几天里,每天都要给亡人供饭,一天三顿,活着的人吃什么就给他(她)也供什么。

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女儿的、亲家、儿媳家都会请索拉匠来,并附带花灯、纸马、花圈等众多给逝者到阴间用的物品。如果是办斋事,姑娘等外家亲戚要牵牛来,姑妈不论牵什么都行,因为办斋事要花好多钱,至少得好几万,所以很少有人能办起。不办斋事时,姑娘等外家都是牵羊来,另外还要做纸火,快到村边的时候就放炮,主家就知道了,快到时,逝者家属需要出来跪地迎接。等做好迎接仪式后,管事的便人说“双方起得快发得快”并带路到逝者棺材旁正转三圈。顺序一般是管事的、逝者孝子、对方主人、其他一并来的人。

来了后,他们就会供饭,然后住一晚,第二天才回家。如果第二天是抬上山的日子(出殡的日子),前一天所有的亲戚都会来,住一晚第二天再回去,如果家比较近,当晚就可以回家去了。

抬上山的那天,用蔑条编好绳子绑在棺材上,由帮忙的八人来抬,孝子拿着香、纸、还有撒路钱,走在前面,抬棺的人走在后面。不办大斋事的,只由女的穿白长衫,男的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不论,但男女都要头戴白帕子,去的时候所走的路和来的时候所走的路不能是同一条路,回来的路要比去时的路要矮。白长衫要拿回来,白帕子就在山上烧掉。坟地的选择主要是依据“亡命丧甲”,如果是选在别人家的地,就要用钱来买。如在去山上的路上,遇到过河、桥,就要拿一只鸭子和一丈青布来,因为鸭子可以浮在水上,因此就意味着鸭子可以将老人背过河去。将白布从棺材下面牵过去。如果在去坡上的路需要经过其他寨子,就要放炮,意味着将寨子冲干净。

抬到山上以后,如果“亡命丧甲”不合,三年,五年都不能落土,就暂时用茅草将棺材盖住。 等到可以落土的时候,要挖坑,请先生先挖一两锄(动土),然后由帮忙的人来挖,下葬时,有的停了三、五年的就开棺看一下,如果是没停的就立即下葬。这时候要用鸡、羊来祭,羊的一条腿和整只鸡要给先生,剩下的就抬回来,做熟大家分吃。最后将羊角插在坟顶,四条腿按老人所躺的方向分别插在坟的周围,前腿插在头部,后腿插在脚部。下葬后的三天之内,孝子每天都要来供饭,第一天,孝子要在坟边,喊亡人来吃饭,喝酒,吃肉,第二天则是在半路,第三天就在寨边。

回煞,根据亡人的生辰八字来推算亡人哪天回煞。到回煞时家人都要避开,躲到邻居家不回来或者悄悄地睡在床上不要吭声。要是不躲或者出声,怕碰到老人来回煞,便会生病,对主家不好。这时还要把房门锁好,并把树枝上的木菌子摆在门槛上,同时,找一些带刺的树枝挂在门上,把火封好,水缸上也要放些浮漂。等亡人的亡灵回到家来,看到这些,以为家里没有人居住,就回去再也不会回来了。孝子把灰洒在亡人落气的地方,并把灰洒在门口,看在灰上留下什么印迹,如果有猫印,就意味着亡人变成了猫,如果是狗印,就意味着亡人变成了狗,如果是人的脚印,就意味着亡人变成了人,如果有铁链印、铁锁印,就意味着亡人被阴间里面的亡魂用铁链或铁锁拴去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把门口或者亡人落气地方的灰扫出去。

亡人死后第一年的正月初三,姑娘及其他亲威都要提腊肉回来祭供亡人,另带一些米,在他们这里没有保坟这一说法,坟上的石头都是当时就砌好了,以后的清明节,就自家人去亡人坟上挂纸,其实就是认坟而已,如果不去的话,时间久了,就不知道自家的坟是哪一座了。
祠堂房,里面供着过逝老人的名字,在祭祠堂的时候,各家都会抖钱买来猪、酒、菜来供。
社勒村网址:
http://shele.liupanshui-gz.b2z.cn
精选好店
综合更新   通知公告



发布信息
 村 民 圈
商户入驻